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吕梁新闻

绿野风华 振兴如歌

——看我市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2024年03月13日 08:49:18 编辑:成柏

图为方山县庄上村一角。记者 刘亮亮 摄

图为中阳县暖泉镇弓阳村崭新的村容村貌。记者 刘亮亮 摄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滔滔黄河,奔流不息,是这片土地上一支流动的歌;

巍巍群山,沃野千里,是这片土地上一幅多彩的画。

镜头推开俯瞰,便是杂粮王国、红枣之都、核桃之乡、白酒之源——吕梁。

作为曾经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市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打赢了一次次硬仗,攻克了一个个堡垒,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千年之变”,现行标准下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千年梦想,今朝梦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奔向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我市各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村党组织巩固提升、派强用好驻村队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人才聚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等各项任务,高质量绘出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青山绿水间,一支支工作队接力再出发,一个个特色产业加速崛起,一座座美丽村庄游人如织、欢声笑语……希望的田野上稳稳地铺展出吕梁特色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新奋斗的起点:

有效衔接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冬日严寒,吐气成霜。

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驻兴县高家村镇花园沟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乔海燕却忙得浑身冒汗。“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再挨家挨户地走一走,看看临近年关大家还有啥困难,湖羊养殖户们效益如何,饲料供应是否充足。只走了三五户,我的这颗心就踏踏实实地放回肚子里了!”

从2015年到2023年,整整九年,乔海燕是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亲历者、见证者。用他的话来讲,脱贫攻坚胜利成果来之不易,一定要牢牢守住,为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我市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决策部署,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举措,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宏观布局、中观落子。为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我市坚持四级书记抓巩固衔接和市县抓落实责任制,调整完善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下设18个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县(市、区)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乡镇书记担任巩固衔接工作“总队长”,市县乡村四级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市县两级工作专班整体联动、狠抓落实,全市巩固衔接工作氛围日愈浓厚,成效逐步显现。

2023年9月24日,市委书记孙大军深入兴县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奥家湾乡二十里铺村、蔡家崖乡新城家园社区,孙大军实地察看村卫生室、便民服务室建设运行情况,深入帮扶车间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产业带动脱贫户增收情况,走进脱贫户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收入情况,叮嘱乡村干部要落实落细各项政策,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你们乡镇最大的问题和隐患是什么?”

“集体经济收入、群众增收、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的实际情况心中是否有底?”

在石楼县巩固衔接工作问题整改推进会暨大比拼活动安排部署会上,县委书记王廷洪的一连串提问,让会场变“考场”。问答之间,巩固衔接工作成效得到现场检验。

在石楼县裴沟乡,乡政府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各村的“两委”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济济一堂,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驻村帮扶日记和台账,准备晒出自己的成绩单,同时,乡长王天江将随机出题,考验他们对帮扶政策的理解和对自己负责的扶贫工作的熟悉程度。

这样的随机提问和当众展示,在我市已是常态。通过同台展示、实地核查、专班评价、日常监督,对全市2个先行示范县和5个整体推进县开展的“大比拼”活动,已成为压实防返贫监测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

放眼吕梁大地,生产车间内、蔬菜大棚中、脱贫户家里,一张张真诚朴实的面孔,聚焦群众所盼,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一个个披星戴月的身影,扑下身子忙碌在帮扶一线,主动深入、精准摸排、因户施策……通过“多维度”开展动态监测,“全方位”提升核查质量,“深层次”完善帮扶机制,我市巩固脱贫成果的画笔挥洒得格外遒劲,乡村振兴的答卷更加力透纸背。

新路子的探索:

产业兴旺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这里吕梁山巍巍耸立,黄河水浇灌着山脚下的土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出的小杂粮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吕梁山腹地,高海拔、低纬度、日照长、温差大,是食用菌生长的“宝地”;黄河滩上生长的红枣,果大核小,皮薄肉厚,甘美醇香,是母亲河源源不断滋养孕育的精华;吕梁,有着山西最大的连片天然沙棘林区,沙棘从果到叶再到枝,浑身都是宝……

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日照,独有的黄土高原生态造就了吕梁农产品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的特点。

立足这样的资源禀赋,我市扎实推进农业“特”“优”产业发展,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为抓手,持续打造生猪、肉牛、食用菌、小杂粮、马铃薯、红枣、核桃、沙棘等八个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

党旗猎猎,号角催征。围绕八大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我市不断优化产业帮扶政策,一个个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合作社发展迅猛,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拔地而起,一个个龙头企业成长壮大,特色产业发展的火热实践在吕梁大地广泛铺开。

吕梁山深处的中阳县暖泉镇,拥有全县最大的核桃示范园。中阳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核桃产业扶持力度,扎实推进精细管护和品种改良。“一亩地打200斤干核桃,能卖到1000多块钱。我一共种植了20亩核桃,一年就是20000多块钱。”种植户张埃应粗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县20万亩优质核桃林,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共赢发展。

山上核桃喜获丰收,山下木耳也迎来盛产。

满目青翠的两山之间,一排排高科技大棚坐落有序,一朵朵黑木耳在菌棒上尽情绽放。中阳木耳入选吕梁市级专业镇培育名单以来,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同时,中阳县培育出山西心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引领、示范带动、技术指导和联农益农等方式推动木耳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从2018年开始至今,木耳种植年产值高达1.5亿元,菌棒厂、采摘园、销售、产品包装等上下游产业可带动万余人增收,其中脱贫户近4000人,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

吕梁山腹地黑木耳长势喜人,丘陵沟壑内小杂粮沃野千里。金秋时节兴县的田野间,谷子、高粱、苦荞、黍子、豇豆、大明绿豆……十多种优质杂粮在阳光的沐浴下,孕育着果实。

聚焦“特”“优”战略,兴县把发展杂粮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经过连续多年的扶持,目前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突破40万亩,培育出“山花烂漫”“晋绥黄河湾”“清泉醋业”等一批围绕杂粮加工的龙头企业,杂粮产业链产值达到10.24亿元,杂粮收入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3%,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杂粮产业已经成为兴县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这一片种了48亩高粱,有92个品种,那边52亩地是苦荞和甜荞,一共1020个品种,远处的10亩是红芸豆的新品种……这都是我们致富的‘金豆豆’。”兴县固贤乡吴城村党支部书记贾俊宏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着试验田里的新品种,对未来的希望溢于言表。

2023年12月,兴县荣获“中国杂粮之乡”称号,这样殊荣的取得,得益于兴县藏粮于技。通过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约开展多品种杂粮试验,推动兴县由杂粮生产大县向种业大县转变,进一步夯实杂粮生产根基。同时,从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供应,到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再到加工生产,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生产。这样不仅节省了种地的成本,提高了产量,也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地还是那块地,如今不再贫瘠;村民还是那些村民,如今有了不一样的活法……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手段,改变的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培育出的是致富的新希望,在“变”与“不变”当中,产业振兴的幼苗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新力量的壮大:

人才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

早在2021年11月,我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优才新高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现如今,随着《实施意见》不断落到实处,我市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正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上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我们乡镇森林覆盖率高,如何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下产业,有什么推荐的作物?”“玉米怎么能更有效地增产,除了大豆还能套种什么?”春耕时节,我市的93名合作社示范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经营者参加了“耕耘者”振兴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专题培训,大家带着一个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专家教授现场互动、当面对接。

风吹麦浪,谷穗青黄。在离石区吴城镇王营庄乡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开在了田野里。来自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李捷在田间地头讲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思政课。

带着问题来,拿着答案走。随着各种培训会、技术交流会举办,专家和农民成为了“好搭档”,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基层干部、乡土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将成果留在农户家,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农民收入,变成了真金白银的企业效益。

“小任,今天中午到我家吃饭来啊!”“小任,你在监控上帮我看看,我家孩子放学后跑哪里玩去了。”“任主任,我想搞个农家乐,我想听听大家的建议,你能不能给我支支招。”……在汾阳市栗家庄镇田村,到村大学生任静已成为乡亲们的“小帮手”、“贴心人”。

2022年6月,通过招考任静被分配到田村担任村“两委”办公室主任。一年多的时光,任静从女大学生转变成为一名走农家路、坐农家炕、唠“三农”经的农村干部,辛苦付出,群众看在眼里,大家越来越信服这位年轻的任主任。

而任静只是众多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之一。我市按照山西省委“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统一部署,招聘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2389人,实现了“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一大批有志青年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主动融入基层、融入群众、融入工作,扎根乡村沃土,绽放青春光芒。

同时,我市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心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回引农村优秀乡土人才,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在临县城庄镇香菇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一袋袋菌棒整齐码放,一个个浅褐色的香菇升柄展伞,长势正旺。香菇产业在短短几年内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年轻人的回归,更得益于乡村沃野的“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垄的“田秀才”贡献力量。

临县羊肚菌栽培户刘兰平被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认定为中国乡村菌业专家,他流转城庄村集体土地300余亩发展羊肚菌产业,带动80余名群众人均增收10000元,村集体增加收入23万元。

城庄镇小马坊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张卫卫,如今已经建立26个香菇大棚,每个大棚种植香菇1.2万余棒……在城庄镇,这样的香菇类企业(合作社)25个,年产值9500余万元,带动全镇2400余人年均增收20000余元。

倾力“筑暖巢”,只为“引凤栖”。通过建强乡土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产业扶持体系,我市用心引才、精心育才、真心留才,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有创意的“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中异军突起的生力军,各类人才汇聚田间、逐梦沃野,广袤乡村活力奔涌。

新风尚的塑造:

美丽乡村成为万千乡愁的安放之处

特色旅游让乡村经济“红”起来;“千村示范”建设项目让乡村环境美起来;各类文化活动让乡村生活“热”起来,文明乡风徐徐来……

美丽宜居,风景不仅在绿水青山中,在焕然一新的人居环境中,还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中。

乡村治,百姓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老百姓安身安心安业的家园,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借鉴浙江实施的“千万工程”成功经验,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启动了吕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2021-2025)行动。集中整治“六乱”,扎实抓好“六清”,全面促进“三改”,积极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农村垃圾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真正让乡村美起来、生活好起来,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走进兴县瓦塘镇后石门村,现代民居错落有致,村史馆老物件丰富多彩,整齐的马路和移民新居相衬……目之所及是宽敞平坦的村庄道路,青瓦白墙、绿树繁花。

这个原本一无资源、二无产业的落后小山村,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于细微之处扮靓“面子”、做实“里子”,建起了造型新颖的村史馆,装饰一新的街道两旁绘制了内容丰富的文化墙,“环境美”“内涵美”双提升,乡亲们欣喜地感叹:变美的不仅是环境,还有内涵!经过两年的打造,后石门村被确定为兴县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美丽乡村,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要记得住乡愁。

我市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廉政文化、汾酒文化交相辉映,文旅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去年以来,我市以乡村旅游为牵引,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让这些有文化、有山水、有乡愁的村活起来、火起来,不仅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更是美丽幸福吕梁的乡村支点。

放眼是溪清山绿,入耳是水淙鸟鸣,地处吕梁山主峰骨脊山脚下,距离市区约30公里的离石区大东沟露营景区,如今已成为吕梁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炎炎夏日里,市民走出家门,在清澈的小溪边,寻一片绿地、搭一顶帐篷、备一桌美食,约三五好友围炉夜话,沉浸式体验家门口的“诗和远方”,这片深藏的绿水青山正逐渐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场秋雨过后,天空如墨,远山含黛,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错落的房舍,栉比鳞次,更显古朴和神秘。古庙、祠堂、城楼、宅楼、宅门,每一处宅院结构布局严谨、造型别致、雄浑气派。方山县在坚持古村格局完整有序保护的前提下,将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保护相结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在乡村民俗展演、花灯展等多种活动赋能下,张家塔村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村集体每年增收150万余元。该村被确定为山西省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

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临县孙家沟村,用艺术点亮古村落,建成了中国首个窑洞式乡村艺术馆——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特色的写生创作带动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红枣采摘、品味农家美食、品读红色文化,村民吃上了“艺术”饭,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以前山里穷,群众外出找‘饭碗’。如今文旅产业融合后,群众致富有了‘金饭碗’,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村里创业,守着家门口的风景就赚了钱。”说起如今的变化,群众最有发言权。这些美丽乡村的变迁,正是我市通过对古村落保护中的创新性开发,既留住了乡愁古韵,也让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倡导弘扬文明乡风进程中,我市聚焦革除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陋习,出台了《吕梁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移风易俗的意见》,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支出型贫困问题。

全城联动之下,婚事大操大办的少了,参加集体婚礼的多了;丧事吹吹打打的少了,注重人文关怀的多了;庆生祝寿私搭乱建的少了,践行节俭简办的多了……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激荡在吕梁大地,获得感、满足感洋溢在群众幸福的笑脸上。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

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砥砺前行中徐徐铺展,新时代的吕梁答卷,在接续奋斗中精彩书写。

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市不断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不断释放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蕴含的能量和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