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市党报新闻摄影如何更好记录时代发展变迁
□ 刘亮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的大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记录时代发展变迁是各级新闻机构的历史使命,地市党报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新闻摄影又因其新闻和影像记录属性成为地市党报重要角色的关键所在。
从中国照片档案馆中我们看到新华社和各分社承担了国家发展影像的主要记录工作,而省级以下的社会发展变迁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系统地记录。这也是省、地市在“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年”等大型发展成就回顾展中,反映地方发展的历史影像不系统不全面甚至“缺位”的主要原因。
在地市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地市党报以影像书写历史是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党报摄影记者也因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过硬的新闻素养成为了记录本土发展变迁的最佳人选。然而,一度时期以来,党报在记录地方发展变迁的历程中长期呈现“乏力”之态。究其原因是地市党报缺乏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历史自觉及新闻资源融合不足、摄影队伍不健全,影像资料管理不规范,传播业态不活跃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
那么地市党报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记录时代发展变迁呢?
一,地市党报和摄影记者应该树立用影像去记录时代的历史自觉。
地市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是党的喉舌,这决定了党报新闻有重时政的特性。然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用生动形象的摄影手法记录社会发展变迁本身就是一种时政新闻的软表达,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只是很多地市党报和摄影记者往往不重视这种软表达形式,更缺乏对时政新闻软表达的组织策划。具体表现为地市党报摄影队伍时政化,即除党委、政府领导人的时政新闻摄影外,地市党报没有或很少有摄影记者去从事非时政新闻的采访和记录工作。这也是各地市党报现有影像资料中时政影像居多的主要原因。然而,在体现地市时代发展变迁的脉络中,党委,政府领导人的时政新闻只占据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海量历史影像才是见证时代变迁的主角。因此,地市党报和党报摄影记者应该把记录时代发展变迁当作一种使命和责任,树立起全面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历史自觉。
二,地市党报要善于融合地市行业领域不同平台的新闻资源。
大众传播时代,各行业领域都有自己的传播阵地和宣传队伍,普通民众也逐渐参与到新闻摄影的生产和传播当中。地市党报应以媒体融合发展为突破口,融合地市行业领域网上网下不同传播平台的新闻资源,用“传帮带”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地市行业领域宣传队伍新闻摄影新人的素质成长,从而形成优势叠加互补。新闻资源融合不仅有助于地市党报汇聚大量新闻素材和迅速掌握各行业各领域的最新动态,还能让平添一支新闻摄影“生力军”的地市党报实现团队化采编和凝聚起多元化的采编力量。中共中央宣传部2022年8月18日发布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就是新闻资源整合最好的体现。
三,地市党报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建立影像电子档案馆。
地市党报成立至今,摄影人历经数代,影像资料的留存现状令人堪忧。许多地市党报面临着旧的胶片影像丢失、损毁、断档严重,新的数码影像存储分散、无人管理等囧境。建立影像电子档案馆就变得迫切而紧要,考虑到档案的管理需要专业性的人员和场所,地市党报可以探索与地市级档案局合作,实行照片档案双隶属同管理,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我国1984年成立的中国照片档案馆就隶属于新华社和国家档案局。近40年时间,中国照片档案馆成为了新华社和国家档案局一张共同的名片。
四,地市党报应下足功夫做好历史影像的传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地市党报记录时代发展变迁在为后世留存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应下足功夫做好历史影像的传播。若无先进的传播手段支撑,地市发展变迁的历史很难深入人心。新华社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先后推出的《红色气质》《国家相册》等书籍和系列微纪录片栏目已为地市党报做好历史影像的传播作出了很好的引领示范。媒体融合发展也为地市党报借助省级、中央级平台传播提供了可能,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新业态新闻产品为历史影像的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地市党报可依托新旧史料资源,探索地方影像为新闻报道、画册出版及为大型摄影成就影展提供片源等可行性操作,也可为行业领域提供发展变迁的影像复制利用等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地市党报新闻摄影更好地记录时代发展变迁做好传播工作。
凝固鲜活瞬间,汇聚浩瀚历史。伟大的时代让地市党报新闻摄影有了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天时地利人和。地市党报摄影记者应该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新闻摄影情怀记录伟大的时代进程,久久为功,接力书写地市报摄影记者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报人风采。 (作者单位:吕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