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小年的民俗民情画卷
□ 王致俊
腊月二十三,孝义的小年宛如一场古老而盛大的民俗交响乐的前奏,奏响了新春佳节的序曲。
孝义小年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其起源与古老传说的交融上,追根溯源,小年的历史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联。古时人们依赖于火灶烹饪食物,灶神便应运而生,成为家庭的保护神。据民俗研究资料记载,早在汉代就已有祭祀灶神的雏形,到了明清时期,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在北方逐渐定型。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都会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行为,这一传说为小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成为众多民俗活动的根源所在。
祭灶神,是孝义小年最为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燃放鞭炮郑重其事地为灶王爷送行。灶台被擦拭得干干净净,仿佛要以最整洁的面貌迎接灶王爷的视察。人们会在灶台上摆放糖瓜,那是一种用麦芽糖熬制而成的奇妙美食。糖瓜的模样精致可爱,状似小瓜,散发着诱人的甜香。糖瓜的甜蜜和粘性有着特殊的寓意,人们期望用糖瓜的甜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帝面前只说自己的好事,不说坏话。这种把美好愿望寄托于食物的方式,充满了孝义人民的质朴与智慧。正如孝义民谣所唱:“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赖话少讲。”这简单的民谣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对灶王爷的期待。
饮食文化,是孝义小年民俗独特的鲜明体现。在孝义小年这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饺子这一传统食物,在孝义饮食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平日不同的是,小年的饺子更像是一场家庭团圆的象征仪式。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料的包馅料,欢声笑语不断。饺子馅料丰富多样,从经典的猪肉大葱馅到特色的羊肉胡萝卜馅,每一种馅料都饱含着地域特色。而且,饺子的形状如同元宝,这一独特的外形寓意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体现了孝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些地区还有吃灶糖饼的习俗。灶糖饼,是用面粉和灶糖混合制作而成。它融合了面粉的醇厚和灶糖的香甜,口感独特。灶糖饼的制作过程往往是家庭共享的欢乐时光,长辈们会带着晚辈儿一起动手,在制作过程中讲述小年的故事和传统,传承家族文化。
孝义小年独特的民俗还体现在家庭的大扫除上。这可不是简单的打扫卫生,而是一场辞旧迎新的庄重仪式。人们会彻底清扫家中的每个角落,清除一年来的灰尘和晦气。从屋顶的横梁至墙角的缝隙,都不会放过。长辈们常说:“小年大扫除,扫走霉运迎好运”。这种大扫除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整洁的居住环境,更是寄托了人们对新年新希望的祈愿。
窗花,也是孝义小年独特的民俗标识。心灵手巧的妇女和民间剪纸艺人早已为小年准备好各种精美的窗花。窗花的题材广泛,有寓意吉祥的花卉图案,如牡丹象征富贵;还有代表祥瑞的动物形象,如蝙蝠寓意福运。这些窗花用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勾勒出新年的美好愿景,张贴在窗户上,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和浓浓的喜庆氛围。
孝义民间还流传有许多谚语,如:“二十三欢送灶王爷爷上了天,二十四擦抹打扫干干净,二十五提上篮篮赶了集,二十六割下羊肉和猪肉,二十七焯下豆芽洗了足,二十八黑的白的蒸下两簸箩,二十九赶集上会打下酒,三十门神对子贴到街门,初一打扮起来拜节。” 这一谚语清晰地列出了从小年开始到新年期间的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顺序,体现了孝义小年在整个春节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义小年的民俗民情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独特的传统智慧和文化内涵。它是孝义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的集中体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孝义小年的独特民俗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基因,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中对传统的敬意和对家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