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韩笑
烟火气中体会团圆年味
春节前夕的晨雾还未散尽,市区兴南市场早已人声鼎沸。红彤彤的灯笼在摊位上轻轻摇晃,熟食卤味的香气与清甜的果香交织成独特的年节气息。我裹紧羽绒服挤进人群,跟随前来采购年货的市民穿行于摊位之间,听剁肉声、讨价声、寒暄声此起彼伏,在升腾的烟火气中触摸这座城市的年节脉搏。
离入口处不远的一家熟食摊位前,现炸的丸子、金黄酥脆的炸带鱼、色泽诱人的烧肉整齐摆放,每一样都让人垂涎欲滴。一旁支起的油锅咕嘟作响,刘师傅正将调好的肉馅挤成丸子滑进油锅,滋啦一声腾起白烟。
我凑上前搭话,刘师傅手里活不停:“你来得巧,这锅刚炸出来,你尝尝不?刚出锅的最香!”我接过一颗丸子,咬下去外酥里嫩,肉香混着葱姜味直冲鼻腔。刘师傅说,他从凌晨五点开始备料,一天要炸好几十斤肉馅,“都是街坊邻居订的,咱们这儿的人年夜饭桌上少不得这道菜。”
顺着人流往市场深处走,红彤彤的春联和灯笼晃得人眼花。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蹲在地上挑对联,手里还攥着五六幅“福”字比对。摊主正热情地向老人介绍着不同款式的对联,“这幅寓意好,新年贴家里保平安又添财运!”鲜艳的红色纸张、烫金的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夺目。
一家水产调料店里,遇见一对中年夫妻,男人正举着清单念“八角桂皮香叶”,女人则挨个打开调料盒闻味道。听到我在采访,男人突然感慨:“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年货,可我们这代人还是习惯了来兴南市场采购,在这儿买东西才有过年的氛围咧。”确实,在兴南市场,年味从来不是日历上冰冷的数字,而是油锅里向上翻涌的热气,是柿饼表面凝结的糖霜,是摊位前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这些琐碎的点滴,才是人们心里真正的年味儿。
在市场转了一上午,鞋底沾满了踩碎的瓜子壳,羽绒服蹭上了春联的金粉。原本带着采访任务来的我,不知不觉跟着人逛了大半天。一上午的时间太短,短到来不及听完每个摊位的故事;可又足够长,长到让我看清了——真正的年味不在精致的礼盒里,而在沾着面粉的手上,在讨价还价的玩笑里,在那些笨拙却真诚的坚持中。
每一次“新春走基层”的采访都让我对“年味”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过去总觉得,年味是电视里锣鼓喧天的热闹,是商场张灯结彩的布置,但这短短一上午的所见所闻,让我触摸到了年货市场里更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走出市场时,我提着给家里买的春联和一大袋干果,忽然觉得,记者肩上的责任,就是把这些普通人的年关故事,认真地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