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人物

史秋生:守护者的足迹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2025年03月26日 10:21:27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2024年3月2日,清晨六点,交城县天宁镇坡底村还笼罩在一片薄雾中。64岁的史秋生早早爬到山顶的真武庙,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门前的两棵柏树,回头笑道:“你看,这里还有着当年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印记了。”

在交城县天宁镇坡底村,64岁的史秋生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就像一团温暖的火焰,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乡的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和公益事业默默燃烧着。记者走进坡底村,探寻史秋生的故事,发现他身上闪耀着的,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光芒。

“我要替文物说话”

刚踏入坡底村,就能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历史氛围。史秋生大哥热情地迎上来,他身形矫健,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眼中透露着对家乡的热爱。“咱坡底村可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得让更多人知道!”史秋生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话语中满是自豪。

他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古遗址,一边走一边介绍:“这‘坡底古遗址’‘古林庵’‘静滥堤’和‘真武庙’,都是咱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就说这真武庙,修建在齐爻山上,早上爬到山顶,能‘一眼望六县’,文水、交城、清徐、太谷、祁县、榆次都尽收眼底,可壮观了!” 站在真武庙前,史秋生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辉煌。

史秋生告诉记者,真武庙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有着革命历史的红色遗址。“坡底村的红色历史故事、文物,我要替他们说话。”他说。

在解放战争时期,坡底村的荣家峁子母碉堡发挥了重要作用。

荣家峁子母碉堡占地2906平方米,于1946年建于荣家峁山顶。碉堡以主碉为中心,三个子碉呈梅花状分布在主碉的东南、西南、西北,有石砌交通壕相连接。史秋生带着记者艰难地爬上山顶,去参观这座历经沧桑的碉堡。一路上,他不停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这碉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站在这儿,交城卦山和磁窑沟一览无余,是守护县城的主要工事之一,堪称交通要塞。”史秋生指着碉堡的各个方向,详细地描述着。如今,碉堡炮楼保护完好,是周边附近百里保护完好的碉堡、炮楼群,1999年8月,交城县人民政府将其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史秋生一直奔走在维护这些文物的道路上。他经常组织志愿者,对碉堡进行清理和修缮,防止其遭到破坏。“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们。”史秋生说。

新时代的“雷锋方程式”

这天,史秋生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去看望了交城11位抗战老兵。覃学文老人今年93岁,交城县天宁镇坡底村人,17岁参加抗美援朝。当史秋生走进覃学文老人的家时,老人激动地拉住他的手:“感谢秋生来看,他是个很热心的人!”

史秋生轻轻地坐在老人身边,握住老人的手,关切地问:“覃大爷,最近身体咋样?天气还冷,您可得多注意保暖。”他仔细地询问老人的生活情况,倾听老人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

“每次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我都深受感动。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史秋生说,他经常组织志愿者为老兵们送去生活物资,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带去温暖。

在与史秋生相谈的过程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公益事业的执着。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的内涵。

“是坡底人就应该宣传坡底村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坡底村,熟悉坡底村,这是我的使命和责任。”史秋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加入。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家乡的文化保护和公益事业,形成了一股温暖的力量。

每年的三月三,村里都会举办盛大的民俗活动。“这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好机会。”

为了办好民俗活动,史秋生和其他志愿者们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他们组织村民布置场地,联系各方资源。“大家都很积极,都想为家乡出一份力。”史秋生笑着说。

真武庙外,春风吹拂柏树沙沙作响, 史秋生形象高大了许多。他只是一个平凡的村民,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却总是忙碌在公益的道路上,就像一颗螺丝钉,紧紧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光和热。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