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面塑
岁月深处的指尖传奇
□ 文/图 程建军
在岚县,岁月是一条悠长的河,而岚县面塑,便是这条河流中那颗最璀璨的明珠。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先辈的祈愿与敬畏,带着这片土地的温度与情感,成为我们岚城人,我们所有岚县人最骄傲的文化符号。
岚县面塑历史久远,起源于早期人类用麦面这一稀罕食材简单加工后祭天敬地、供祖之贡品。2005年,考古学家在岚县东河村元代古墓中发现了仕女手托面花壁画,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乾隆版《岚县志》载“岚县冬长,人喜蒸花”。2014年,岚县面塑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岚县面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面塑心,以心塑形,不仅延续了尧舜之敬承接了秦汉之制彰显了北魏之风,更是集思想性、艺术性、生活性为一体,兼具食用、欣赏、祈供功能的食品价值享受。这种“塑面塑心”的乡土民间艺术,既寄托了岚县人民祈福纳祥的感情,又弘扬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非常珍贵的民间艺术。
岚县面塑的分类细致入微,风格迥异,可分为三大类:其一是点饰祈福,如象征婚育繁衍的罗汉汉、爬孩孩,象征幸福生活蒸蒸日上的枣山;其二是简饰美食,如年节儿童食品蛇燕燕、花卷卷、红点年馍;其三是装饰展示,美吃美看,营造氛围,如用于丧葬祭祀的八仙过海,用于喜庆祝寿的喜鹊登梅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艺人们还在面塑作品中增加了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内容,如黑神话悟空、魔童哪吒等,让古老的面塑焕发出新的活力。
岚县面塑的工艺更是独具匠心。其技艺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生熟面结合、发面与死面结合,作品造型简洁浑厚中凸显粗犷,朴实典雅里透着精巧艳丽,具有整体夸张变形与局部细腻传神的艺术效果。制作工序复杂,从和面、塑型、蒸制到插花着色都有着严格的讲究,塑型手法有搓、捏、擀、拍、拉等数十种之多。制作工具有瓷盆、面案、剪刀、竹签、切刀、筷子、镊子、勺子、细齿梳子、擀面杖、高粱秆、大头针等,辅料有红枣、红豆、黑豆、染成红色的麦粒、高山花黄籽等。每一个面塑,都承载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是岚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岚县面塑的起源,与祭祀活动紧紧相连。在遥远的往昔,先辈们怀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将质朴的情感揉进一团团面中,塑造出形态各异的面塑。
最初,这不过是家家户户在祭祀时用以表达祈福纳祥的简单物件,如今却如同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在岚县岚城北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随之开枝散叶,流布四方。每一朵岚县面塑,都凝聚着普通百姓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在面团的拿捏之间,在眼眸的流转间,在面花的招摇之间,诉说着我们每一个岚县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渴望。
如今,我才明白,开在奶奶和母亲手中的每一朵面花,都是我们岚城人的魂,都是我们岚城人的根,都是我们岚城人自信的笑容。
如今,岚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日益壮大。作为国家非遗,目前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4人,市级传承人10人,县级传承人37人,面塑技师1280人,面塑制作人10300人。岚县面塑街、岚县面塑文化交流中心、面塑主题公园的建设运营,让岚县面塑成为全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非遗传承发展示范、文化旅游体验、特色产业带动为一体的国家非遗特色文旅产业品牌。在这里,面塑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不仅是传统,更是未来。
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岚县面塑的独特魅力,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它让我明白,传统并非是陈旧的代名词,而是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岚县面塑,就像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道纹理,每一种色彩,每一双巧手,都记录着岚县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变迁。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旧城的街道上,这场面塑展示活动也渐渐落下帷幕。然而,岚县面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岚城人,一名普普通通的岚县人,我常常想,岚县面塑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是那些精美的造型,还是那背后的故事?
我想,都不是。岚县面塑的魅力,在于它是我们岚县人共同的记忆,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它用柔软的面团,勾勒出坚挺的文化脊梁;它以平凡的双手,书写出不凡的民俗华章。在时代的浪潮中,它或许会被短暂地遗忘,但它的根脉早已深深扎入这片土地,只要春风拂过,它便会再次绽放,以一种更加坚韧的姿态,诉说着属于岚县人民的古老故事和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岚县面塑,是我们岚县人的魂,是我们岚县人的根,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继续守护它,传承它,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属于岚县人自信而靓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