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道情
□ 梁大智
锣鼓三翻四股头,唱腔叫板绕弦流。
万年红遍西江月,九件衣裳玉凤楼。
道教经堂临五福,儒家烙碗计千秋。
八仙过海民间曲,梅笛声中舞故畴。
兴县道情戏是将兴县一带地方道情音乐与晋西北民间歌曲、舞蹈(秧歌)融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剧种。据史料记载,这种剧种早在明代就由陕西北部传入兴县黑峪口、李家湾等地,到乾隆年间,道情剧目增多至十几种。之后,由于孙嘉淦、康基田等文人们的参与和编创,兴县道情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甚至吸收了当地民间歌曲、歌谣及秧歌舞步,将原来仅宣传道教、佛教思想的道情剧增添了许多反映民间生活的内容,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唱腔和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兴县秧歌道情戏。兴县秧歌道情戏以李家湾秧歌道情最为典型。李家湾道情剧目来源于老艺人代代相传,其内容和情节随着时代的变迁虽有增有减,但原貌不变。其服装、道具与晋剧古装戏相同,红、黑、生、旦,净、丑的衣冠都为配套。根据出场人物配备各种兵器、道具。李家湾道情的乐器分文、武场乐器。文场由胡呼、管子、梅笛、扬琴、笙、四胡、低胡、三弦、唢呐等乐器组成。武场由渔鼓、简板、小镲、马锣、手锣、小铰组成。李家湾道情音乐由锣鼓点、曲牌、唱腔三部分组成。锣鼓点大部分与晋剧锣鼓点相同;曲牌有道情原有曲牌,也有从其他剧种中吸取的;唱腔由叫板、起板、过门、唱腔、绕弦、转板、流板等几部分组成,且可独立存在,灵活转换。李家湾道情戏唱词朴素,却富有生活情趣,哲理性强。这一剧种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