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新闻网首页  > 首页  > 头条

千年窑火映文明

——交城县磁窑村创建“全国文明村”纪实

2025年07月24日 10:15:37 来源:吕梁新闻网 编辑:韩昊桐

□ 本报记者 刘小宇

漫步在交城县磁窑村蜿蜒的石阶石巷中,古朴的院落与现代化的设施和谐共存,陶艺工坊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欢乐起舞,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不久前,这座承载千年陶瓷文化的古村落荣膺“全国文明村”称号,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鲜活范本。荣誉背后,是磁窑村以党建为引领,深挖文化根脉,创新治理模式,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党建领航:筑牢文明创建的“压舱石”

磁窑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村党支部书记李茂金正与两委班子成员围坐议事,“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为村民谋利,扎实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不仅要让村民住得舒心,更要在人文治理上下功夫。”他的话语简洁有力。这个拥有30名党员的村级党组织,连续7年获评交城县委“四星级党支部”,2016年起蝉联“五好党支部”,2019年跻身“全省标杆党支部”,2020年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早已成为推动村庄发展的“红色引擎”。

“党建不是抽象概念,要体现在每一条路、每一盏灯里。”李茂金的话里透着实在。磁窑村的文明创建,始于一场彻底的“颜值革命”:累计投入500多万元新建文化健身广场,安装45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全村街巷,改造垃圾处理排污管网与集体供暖系统;种植杨柳、白皮松等绿化树2192株,培育景观苗23460株;投资7万元建成可容纳80余辆车的免费停车场,103万元硬化全村道路……

环境的蝶变只是起点,乡风的重塑更显担当。2018年起,村两委以党建为抓手推进移风易俗,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后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明确婚宴不超12道菜、礼金不超200元,还投入30 多万元改造红白理事厅,免费为村民提供场地与厨具。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李茂金的侄子结婚时就按新标准操办,省下3万多元开支。如今在磁窑村,红白理事厅里的简朴婚礼已成新风尚,2022年该村获评“吕梁市移风易俗示范村”。

“以前雨天踩泥、晴天吃土,晚上黑灯瞎火只能窝在家里,办事宴还得攀比排场。”村民王爱莲坐在公园的凉亭里,望着不远处嬉戏的孩童感慨万千,“现在村子里处处绿树成荫,饭后能去广场跳跳舞,办事宴有理事会兜底,日子美得很!”

民生保障更见温度。“免费供暖、免费用水,医保村里还帮衬一大截。”村干部王富忠掰着指头细数实惠,“村里组建了文艺队、志愿者队伍,红白理事会管事儿后,大家省心又省钱,精气神都不一样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党建引领的文明创建有了最坚实的群众根基。

从基础设施的改善到民生福祉的提升,从移风易俗的推进到乡风文明的培育,磁窑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党建的坚强引领。这股“红色力量”如同磁窑村的定盘星,指引着村庄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化铸魂:铺就千年窑火的“新生路”

走在村庄里,随处可见的便是陶瓷。那些散落的古窑残片、传承不息的制瓷技艺,都在诉说着这里与陶瓷文化深厚的渊源。

“摸摸这窑壁,还能感受到千年窑火的温度。”李茂金站在唐宋瓷窑遗址前,指尖轻抚斑驳的陶片。磁窑村因瓷得名,唐代便以烧瓷闻名,村内至今留存的古窑址,是刻在大地深处的文化密码。如何让沉睡的文明苏醒?磁窑村给出的答案是:打造“工匠村落”,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绽放光彩。

陶瓷文化体验馆内,吕梁市工艺美术大师白建文正手把手教游客拉坯。转盘飞速转动,泥土在掌心渐成器形,来自太原的游客张女士学得格外认真,她手上沾着陶泥,脸上却满是兴奋:“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做陶瓷,感觉特别神奇。看着泥土在自己手里变成想要的形状,再想到千年前这里的工匠也是这样创作,一下子就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带孩子来不仅能玩,还能了解传统文化,这趟来得太值了!”白建文的讲述带着时光的厚度:“唐宋时这里窑火连天,后来断了传承。2010年我去景德镇学艺,回来跟着老艺人琢磨,总算把这门手艺捡起来了。”如今,这位陶瓷非遗传承人带出了20多个徒弟,最年轻的不过22岁。

在一个傍山而建的小院里,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游建斌正专注雕琢一块根雕。“政府给我们搭了这么好的台子,不光能安心创作,还能带着游客体验根雕、玉雕等。”他的工作室墙上,除了摆满各种各样的雕塑作品,也有与研学学生的合影,“这两年有许多学校组织来这里研学,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眼里的光,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

目前,磁窑村已投入1800余万元修护古村落,吸引陶瓷、木雕、根雕、玉器等12类非遗项目入驻,形成“游古村、玩陶艺、品乡宴”的沉浸式体验链。

千年窑火的“重燃”,让磁窑村的文化底蕴得以彰显,也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与活力。这文化之魂,不仅串联起了过去与现在,更指引着磁窑村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产业富民:夯实文明创建的“硬支撑”

“再现磁窑古韵,重温古村记忆,一直是磁窑村民多年的共同愿望。我们将持续完整修复改造古村院落,充分发挥村的区位优势,探索发展山上山下采摘项目,种草莓、种蔬菜、种果树,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真正让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让‘千年窑火’越烧越旺,让这颗文旅明珠愈发光彩熠熠。”李茂金自信满满地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文明创建的物质基础。磁窑村两委班子深谙此理,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磁窑村充分利用“国家级传统村落”的金字招牌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全力打造“磁窑古韵”文旅综合体。目前,该村已完成35处古村院落的保护性修复改造,建成非遗瓷器工坊,配套完善古村巷道、旅游综合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村里开放了古村文史博物馆,大力宣传传统陶瓷文化,同时依托良好的乡村景观、历史底蕴和建筑资源,开发建设了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产业发展与文明创建相互促进的模式,让磁窑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农家乐老板曹鹏见证了村里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的农家乐在这儿已经开了三年了,人越来越多,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最热闹时,按10人一桌来算,一天能有20来桌,收入也不错。”磁窑村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体验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深度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夕阳西下,磁窑村文化活动广场上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广场,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有的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陶瓷雕塑旁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这个千年古村的上空。这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图景,正是磁窑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的最佳注脚。

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李茂金表示:“我们将以‘全国文明村’为新的起点,重点挖掘村子的特色历史文化优势,科学规划,文旅融合,激活古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努力打造一个有内涵、门常开、人常来的旅游休闲打卡地,让‘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变为现实。”

离开磁窑村时,暮色已深,村中的路灯次第亮起,宛如一串明珠镶嵌在古老的村落中。这灯光,不仅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更照亮了一个传统村落走向文明、富裕、和谐的未来之路。磁窑村的文明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千年窑火的文明之光,必将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