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平:田间地头的“老兵”农技员
□ 文/图 本报记者 木二东
“叔,您看这玉米秆粗壮得很,根系扎得深,这些天雨水少,普通品种早蔫了,可这‘强盛370’照样结穗饱满!”盛夏七月,在石楼县义牒镇褚家裕村的示范田里,贾建平蹲在地头,拨开一株玉米的根系给围观的村民看。阳光透过叶片在他晒得黝黑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T恤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
这位被老乡们围着的农技专家,此刻两手沾满泥土,正向农户们讲解“一免五增”播种技术的奥妙。谁能想到,这个在田间地头如数家珍的庄稼把式,二十多年前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技术总队的一名士兵。
从检疫员到农技尖兵
1997年,刚脱下军装的贾建平被分配到石楼县畜牧兽医局动物检疫站。面对又脏又累的基层防疫检疫工作,他从没喊过一声苦。“部队里教我们‘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检疫工作关系到群众的食品安全,更不能马虎。”贾建平常说。那时,他带着检疫箱走遍全县各乡镇,无论是猪圈还是鸡舍,总能看到他蹲在地上仔细检查的身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消毒流程、检疫标准,每一个数据都精准到毫厘。
后来,贾建平到山西农业大学深造,学成归来后,在动物卫生监督、乡村振兴规划等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全县119个行政村,他几乎跑了个遍,哪家的养殖场需要防疫指导,哪个村的产业规划需要调整,他都了如指掌。
田埂上的“科技传声筒”
“大家看,这就是‘强盛370’玉米种子,颗粒饱满,抗旱性特别强!”在义牒镇褚家裕村的农技推广现场,贾建平拿着玉米棒,向围拢过来的村民们大声介绍。阳光晒得他额头冒汗,他随手用袖子一抹,继续讲解“一免五增”播种技术:“这个新技术能节省成本、提高出苗率,去年的示范田,种了的农户都增收了!”
王大爷凑上前问:“贾主任,明年我们这坡地能种不?”贾建平立刻接过话头:“能种!您家的地我去过,土层厚,用这个品种再配上免耕法,保准能丰收。”他指着示范田解释,“隔年深松、当年直播的免耕法,既能保持土壤墒情,又能利用秸秆还田增加肥力,特别适合咱们这儿的土地。”
县级指导专家郭清平现场演示播种技术时,贾建平始终站在最前排,手里的笔在本子上飞快记录,时不时还转头给身边的村民翻译专业术语。“他就像个‘传声筒’,把专家讲的技术变成咱农民能听懂的话。”村民们这样评价他。这种“技术+示范”的推广模式,是贾建平多年总结出的经验——用看得见的成果让农民信服,用手把手的指导让新技术落地。如今,“强盛370”玉米种和配套技术已在3个实验基地铺开,800亩土地将迎来丰收的希望。
把“养分”送到田间地头
“农业发展容不得半点马虎,农民把希望寄托在新技术上,我们就得拿出百分百的认真劲儿。”这是贾建平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总说自己像块“海绵”,既要不断吸收前沿农技知识,更要把这些“养分”精准输送到田间地头。
这些年,贾建平培训了1508名高素质农民,建设了多个农业示范基地。每次培训,他都把课堂设在田间,拿起作物当教具,掰开揉碎地讲解技术要点。有一次,为了让农户掌握疏花疏果的技巧,他蹲在果树下,一个枝条一个枝条地示范,直到大家都学会了才起身,裤腿上沾满的泥土成了最显眼的“勋章”。
“和贾建平共事,他那股军人的拼劲总能感染大家。”石楼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分管领导任青平说:“他对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技术都反复推敲,下基层指导时,再小的细节也会讲透,这种认真劲儿,带动着整个团队往前冲。”
如今,贾建平胸前虽不再佩戴军徽,但那份赤诚从未改变。从军营到农田,从保家卫国到科技兴农,他用脚步丈量着石楼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着乡村的希望。在石楼县的田间地头上,这位“老兵”农技员正续写着属于他的别样荣光,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