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跌杂则
民俗生态的活标本
□ 文/图 梁大智
“跌杂则”是流传于文水县一带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是从民谣、民谚、民间杂话中逐渐集中、提炼、综合而形成,采取一人多角的形式,用合辙押韵的方式,一板一眼叙述故事,风格幽默风趣,语言杂话连篇,有如跌砖抛石,故称文水跌杂则。
文水跌杂则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人类有语言交流开始,就产生了这种口头文学。真正形成雏形是在清道光年间,后来经老艺人加工整理,到民国初被搬上舞台,每逢戏曲、秧歌、皮影戏开场前以作戏帽,文水跌杂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表现形式。正是:民间曲艺传文水,杂话流行饭市中。节气农时成谚语,方音村俗聚乡风。言生幽默珠玑韵,口吐莲花锦玉功。嫉恶如仇鞭世弊,真情一曲化飞虹。
一、跌杂则的艺术特色
文水跌杂则内容丰富,语言顺口易记,人们对庄稼栽培、农时节气、种植形式、生活习俗、家长里短、国家大事、生活琐事无所不谈,一些精彩的段子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流传至今。文水跌杂则语言生动活泼,上口押韵,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幽默风趣,句式长短不齐,并能按照需要随时变换韵脚,还可尽情地运用方言。它源于民间,用于民间,地方风味浓厚,生活气息强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
文水跌杂则的艺术特色:句式灵活。长短不齐,能根据需要随时变换韵脚。韵脚会根据当地语音的特点来编排,使得韵律和节奏符合当地人的听觉习惯;语言通俗。尽情运用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使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够引人入胜,使其易于记忆和传播;多为即兴表演。表演者根据现场的情况和观众反应,即兴编创内容。这种即兴表演的特点是见人说人,见物说物,见事说事,非常灵活和生动;内容多样性。涵盖民众的生活习俗、农业种植、家长里短、婚丧嫁娶、国家事务等多方面,很多段子被民众广为流传;表演场合。文水跌杂则常作为戏曲、秧歌、皮影戏开场前的表演,或在其他民间节日和活动中进行表演;互动性强。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与观众互动性强,能够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表演内容和方式;角色扮演。在表演中,表演者可能会一人分饰多角,通过不同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不同的人物;生动活泼。跌杂则的韵脚押韵流畅,易于上口,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活力,悦耳动听,能够很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些表演形式与特色,使得文水跌杂则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承载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智慧。
文水跌杂则的表演形式:单人主导。通常是单人进行表演。表演者凭借自己的口才、表情和肢体动作来撑起整个表演场面。这就要求表演者有很强的舞台掌控能力,要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独自驾驭着表演的船只在观众的海洋中航行。他们通过自身的魅力和表现力,让观众的目光紧紧地聚焦在自己身上,将各种故事、段子等内容精彩地展现出来;动作辅助。虽然主要依靠语言,但也有一些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肢体动作来辅助。这些动作可能包括手势的比划,比如用手指指向某个方向来表示人物的去处,或者通过双手的开合来形容物体的大小;身体的轻微晃动,以此来增强表演的节奏感和生动性,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表演内容。这些动作简单却很有效,就像是菜肴中的调味品,虽然用量不多,但能让整道“表演大餐”更加美味。
二、跌杂则的语言风格
跌杂则的语言具有明显的特色:方言浓郁。跌杂则充分运用当地生动形象的方言来进行表达。这些方言词汇带有鲜明的地域印记,使表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就像一位来自故土的老者,用最地道的家乡话讲述着一个个故事。有时会使用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和语气词,这些词汇在外地人听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当地人来说,却能立刻唤起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记忆,让观众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亲切和真实;诙谐幽默。它的语言充满了诙谐之感。艺人们通过巧妙的用词、夸张的表达和有趣的语言组合,创造出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内容。比如在讲述生活琐事或者人物形象时,会采用幽默的对比、夸张的手法,把平常的事情变得妙趣横生。这种幽默不是刻意为之的生硬搞笑,而是源于生活的智慧和对生活细致观察后的提炼,让观众在欢笑中品味生活的点滴;节奏明快。在语言节奏上,跌杂则有着自己的节奏特点。艺人在表演时,语言节奏紧凑而明快,像一连串活泼的音符。通过快速的讲述、巧妙的停顿和适时的强调,让整个表演充满了动感。就好像是在敲打着一面节奏明快的小鼓,一下一下地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使听众的情绪随着节奏起伏,被深深地卷入到故事之中。
乡村都有吃饭上饭市的习俗,饭市也是众人议事的主要场所。人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即兴编成顺口押韵的歌谣和杂话,即人们所说的四六句、链子语,如“二秃则街上站,吃的狗屎泡捞饭”“南头有的三件宝,二牛三庆他五嫂”“东房的大娘西房的嫂,生得可喜长得巧”“这个孩子生得能,到大必定是贵人”等,这些句子展现了跌杂则的生动活泼和贴近生活的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跌杂则创作演出。国民党统治时期,人们编有对横征暴敛不满的跌杂则:“一闾三个毛鬼神,提得篓篓扛得秤,把咱粮食都搜尽,到了谁家谁倒运”,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暴征税赋,百姓生活困苦的状况。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编了日本人侵害中国人和中国人反抗日本人的跌杂则:“红缨团儿红色的,日本人本是狗日的。村长穿的皮褂褂,还挨了日本人的枪把把。见了鬼子就点头,还挨了人家的响庇头(耳光)。”在宣传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社会主义实在好,人们生活大提高,出门则,不用走,耕地过来不用牛,黑间点灯不用油,喝水用得一圪扭……”展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生活的赞美。
跌杂则还经常被用来品评社会、针砭时弊,像解放战争时期的《抬棺材》。清朝末年和民国期间,杭城村的跌杂则表演处于鼎盛时期,出了一批跌杂则老艺人。杭城村北面有个西营村,有一个跌杂则老艺人,艺名圪抿壶,他编演了《塌戏园子》《说汽车》等跌杂则,脍炙人口。20世纪40年代初,圪抿壶以演长篇段子而著名,一人独演跌杂则,能演两个多小时之久。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只是在短暂的过门中,用小瓷茶壶抿一口水润润嗓子,因而得艺名圪抿壶。跌杂则的篇幅越来越长,像秧歌《换碗》基本上就是跌杂则的串联剧,不用丝弦伴奏,仍保持了跌杂则的风味。杭城村姚学龙小名拉仁则,艺名二圪抿,以丑角见长,20世纪40年代后期演出跌杂则享有盛名。他是圪抿壶的徒弟,继承了圪抿壶的演出风格,能说跌杂则数十篇,深受群众欢迎。继拉仁则之后,又出了一名跌杂则艺人高山宝,学习圪抿壶的演出特点,得艺名赛圪抿。村里的王生贵、高树则、李全林等都是跌杂则高手。
西韩村的成德光、肖丕书是跌杂则能手,即兴发挥,自编自演了不少节目。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如成德光随口编的老婆学车则:“瑞云南头学车子,撞到南头的来福子,手里还拿着黑窝子……”堡子村里的李思俭、张立根、刘双根顺口都能来两句跌杂则:“阎军修了坟头儿,里面住着毛猴儿,被解放军烧成磁猴儿……”新堡村康天清多才多艺,既会说文水跌杂则,也会唱太原莲花落。民国期间太原一戏台倒塌,压死的人中还有个新堡村姓康的,他的跌杂则说道:“年代多,木头旧,烂的螺丝没丝扣;人们只顾台上瞅,不觉顶棚往下走……”解放太原期间,他又编了《打太原》,深受大家欢迎。南关村里民间艺人王清林小名福根儿、闫大盛小名二不留经常演跌杂则,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文水民间流传着的跌杂则经典段落还是要数《数村村》:“老汉我坐在当当中,听我给大家数村村。别的地方咱不表,开头先说文水城。文水城是凤凰城,市楼盖在当当中。东街有的成总兵,西街衙门盖得一崭新。南街有个王举人,后来又出了个成翰林,有个财主叫刘绪恭,北街出了伙卖蒜人。出了北头往北行。三里铺来王里屯,圪爬爬树儿南徐村。城西北有个土堂村,有座塔塌了个乱纷纷。龙泉、沟口、西村嘞,麻叶仙姑是桑村的。桑村有个杀人庙,男女老少都知道。徐村庄儿上一牛牛,中舍出的好黄酒。过开栅到武陵村,不打垫席就斗鹌鹑。北徐村,往里走,进去就是北峪口……”
三、跌杂则的保护与发展
文水跌杂则的内容贴近生活:它像是一面生活的镜子,反映着普通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无论是邻里之间的趣事、家庭生活的点滴,还是田间地头的劳作场景,都能成为表演的素材。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观众看到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被艺术化地呈现出来,仿佛自己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舞台。
文水跌杂则的故事性强:艺人们会把各种素材编织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有情节的起承转合,有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些故事可能是传统的民间故事,经过艺人们的改编后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可能是根据当下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新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还能传递一些生活的道理和价值观。
文水跌杂则,这一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在传承和发展方面经历了丰富而深刻的变化:跌杂则起源于民间的杂话,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形式。这些段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了不同时代特色与人民的愿望,并经历了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由短到长,精炼提高,从只言片语到用这一形式叙述故事,最终形成了跌杂则。跌杂则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气息使其成为文水县乃至更广泛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这些段子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当地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文水跌杂则的保护与传承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传承。跌杂则包含地方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通过这些内容来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色。跌杂则承载着文水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后人能够了解到先辈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宣传教育。跌杂则会涉及当地的生活习惯、节日庆典、社会风俗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得地方习俗得到体现。在不同时期都能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如宣传国家政策、表扬好人好事、批判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等;情感表达。跌杂则是当地人民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如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期望等;满足大众娱乐需求。跌杂则形式活泼、幽默风趣,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跌杂则作为文水县重要的非遗项目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推广。通过非遗展演活动不仅促进了跌杂则的传承,也为塑造文水形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目前,文水跌杂则被列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非遗的市级传承人吕完民表演风格幽默风趣,口齿清晰,深受群众欢迎。
文水跌杂则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还通过各种活动和民间艺人的努力,继续在民间流传,发挥着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