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交城模式”书写整村 易地扶贫搬迁新篇章

本报讯 距离县城近百里的大山深处的交城县塔梭村427人144户村民如愿搬进了地处平川的洪相乡安定村康乐家园,新居与周边的如金生态园、平坦的通村路相映衬,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山上搬下来以后,村民折银全也在洪相乡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在镇上企业上班的工作,月收入3000元。

据了解,交城县易地扶贫搬迁涉及洪相、岭底、西社、水峪贯、会立、东坡底6个乡镇、42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1413户3782人,同步搬迁1013户2468人,其中整村搬迁45个自然村,涉及554户1377人。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这些山区乡镇,常住人口少,老弱病残多,居住分散,交通闭塞,靠天吃饭现象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交城县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移民工程,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跑出了“加速度”,创造了新经验。

2017年,交城县委、县政府把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当作脱贫攻坚战中硬仗中的硬仗来打,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省委、市委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部署,横下一条心,立下军令状,誓啃硬骨头,全力实施整村搬迁,让搬迁户彻底挪穷窝,圆了安居梦。

针对贫困户存在“ 故土难离不舍搬,面积受限不想搬,建新拆旧不肯搬,生活担忧不愿搬”的实情,交城县组织乡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帮他们算购房账、就业账、政策账、生活成本账,确保群众能承受、搬得起、不负债。

第一笔是购房账。严格控制建房成本,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坚决守住“户均自筹资金不超1万元”这条底线。以一家3口购买一套60m2住房为例,房价总额7.86万元,除去7.5万元的补助资金,群众自筹3600元,户均不超1万元。第二笔是就业账。该县根据调查摸底和对接情况,动员县域内企业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就业,同时加大公益性岗位安排力度,确保平均工资不低于2000元。第三笔是政策账。群众搬迁安置后,对旧村产权的权属关系不变,原先享受的支农惠农政策不变,各类补助待遇不变,旧房拆除复垦的搬迁户还可享受每人1万元的奖励。第四笔是生活成本账。以一套60m2住房为例,通过价格调控,水、电、暖等必需开支控制在每年2278元以内,与原居住地相比并没有增加,确保搬迁群众负担得起。从破破烂烂的4间老旧危房到窗明几净的崭新房子、从在黄土地里刨食到进城打工上班……穷苦了几十年的交城县东坡底乡贺家沟村村民李建明从没像现在这样高兴。交城易地扶贫搬迁精准算好“四笔账”,不仅让像李建明这样生活在山庄窝铺的贫困户搬出了大山,而且换了个新活法。

易地扶贫搬迁要保障贫困户“搬得出”,更要让他们“留得住”“能致富”。交城县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更同步实施产业扶贫,做到安居与发展并重,交城县按照“因户施策”,结合安置点实际,同步谋划抓产业、扶创业、促就业等脱贫模式,引导搬迁对象稳定脱贫。

目前,交城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四个安置点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一幢幢高楼即将拔地而起,这一切都为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战、助力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任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