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繁荣优秀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吕梁长篇作品创作恳谈会侧记

□ 本报记者 李够梅

5月19日,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6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吕梁市作家协会在孝义举办了长篇作品创作恳谈会,旨在为吕梁作家解惑除疑,指明方向,以利于大家今后的创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繁荣吕梁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新时代故事。

从恳谈会上,笔者了解到,吕梁作家这个群体,目前整体的创作势头以及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可喜的:在由省委、省政府设立的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评选中,我市三位作家获奖。其中,白占全的《下柳林》获长篇小说奖,李心丽的《流年》获短篇小说奖,马明高的《清欢中的悲悯与忧伤》获文学评论奖。在赵树理文学奖的13个奖项中,吕梁占了三项,39名获奖者中,吕梁占了3名。此外,李迎兵的长篇小说《雨中的奔跑》获首届张爱玲文学奖;近年来,由市作家协会牵头,出版了《吕梁作家文丛》六卷本和《黄河谣》七卷本两套丛书;五年来,我市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23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长中篇纪实12部,在全国、省、市各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作品256篇。难能可贵的是,老作家刘维颖笔耕不辍,他的“码头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望娘码头》已列入省“双百”出版计划,《水旱码头》列入由省作协组织的“双百”计划中的“百部经典”……

恳谈会大致由两大块内容组成:一、来自全市各县的三十多位作家各自谈了自己的创作现状和在创作中存在的疑难与困惑;二、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杨占平和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王春林以及吕梁学院的康序和刘守文两位教授针对大家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与会作家发言非常踊跃。他们有的谈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过程,让人感受到其中的坚韧与力量;有的谈在创作中遇到的关于结构、关于时间转换等等方面的技巧问题,让其他人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启发;有的探讨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目前的大形势下走出去,站得住……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则全部对吕梁的作家、吕梁的文学创作非常熟悉,而且他们对全省,乃至全国的长篇小说创作态势、创作走向,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研究。他们各自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给大家把脉解惑。杨占平主席以一年五百多部长篇小说的阅读量为基础,向大家通报了全省长篇小说创作的状况,尤其指出许多人在创作历史题材小说中存在的误区。他告诫大家历史小说度不是历史事件的叙述,必须站在现实的大地上,以现代的眼光和思想来考量历史……王春林教授则从古今中外各种文学现象的分析中,以经典的案例来引导大家对自身创作的思考;康序教授着重强调创作者的思想修养和作品的思想高度;刘守文教授则针对时下有些作家的扁平化、线型性写作,提出作家要写厚实的、能折射时代大背景大潮流的作品,为时代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