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戏曲艺术的灵魂。
各个戏曲剧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唱腔、音乐的不同。
如果说,文学剧本是整部戏曲剧目的依据和蓝图,好比是一个剧目的骨架;导演排导是平面化剧本向立体化舞台呈现的中介和导师,好比是一个剧目的血脉;演员表演是剧目最终的舞台呈现,好比一个剧目的仪表,那么,音乐贯穿全剧,好比是连贯融合全剧的灵魂。
戏曲音乐,是戏曲演出进行过程中,以丰富多彩的声响和缓疾多变的旋律,掌握节奏,制造气氛,渲染情绪,为演员唱、念、做、打伴奏,并在开场、过场,演奏各种配曲,以达到优美舞台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音乐一般分为打击乐、管弦乐。
打击乐由板鼓、木头、马锣、小锣、铙钹、堂鼓、战鼓等组成,俗称“武场”。
管弦乐,由呼胡、二股弦、三弦、月琴、笛子、唢呐等组成,俗称“文场”。
文场、武场,合称为“场面上的”,但在演出中,很少正面露面,只是文左武右,分置于舞台两侧。晋剧把文、武场主奏乐器者,俗称为“九把椅子”。
执板鼓的鼓师,俗称“打板的”,谓之“坐在九龙口”,指挥文、武场全局;操呼胡的琴师,则是管弦乐(文场)的首脑,俗称“拉胡呼的”。不同剧种,主奏胡琴不同。京剧是京胡,豫剧是板胡,晋剧是呼胡。鼓师、琴师,被视为戏曲音乐艺术的左右手,对整个演出起着举脚轻重的作用。一板乱弹能不能唱到极致,鼓师、琴师的配合、渲染极为重要。所以,凡名角、大腕,都有自己“私房”的鼓师,琴师。
戏曲音乐在戏曲剧目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刻画人物形象,二是渲染戏剧气氛,三是统一和调节舞台节奏。
音乐,是心的语言,是表达情绪、情感的艺术。两千多年前,《乐记》就认识到音乐的抒情特征,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并详细分析、表达了音乐抒发“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不同情感、心绪的方式方法。
戏曲音乐的首要任务,是刻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是唱腔和伴奏。唱腔及伴奏,是一部剧目音乐的主要部分,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核心唱段,是整部剧目音乐的重中之重。
音乐设计师根据剧本提供的唱词,在深刻理解剧情、体会唱词内容和人物情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剧种的各种板式,精心设计唱腔,既要不失传统唱腔的韵味,又要依据人物的唱词有所创新。
一段优美的唱腔,叙事、抒情,倾诉人物的心声,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声情并茂,音美意精。所以,一本戏往往以主要人物的核心唱段,得以广泛流传。如《打金枝》劝宫的唱段、《下河东》罗家山起兵罗氏的唱段、《芦花》中闵德仁、李氏的唱段等。名角嗓音洪亮、扬抑顿挫、荡气回肠的演唱,配以音乐悠扬婉转的伴奏烘托,让观众听得如诉如泣、如醉如痴,真是美感十足。特别是晋剧一板乱弹最后的拖腔,俗称“拔撩子”,演员伸直脖子瞪大眼,张开歌喉,慷慨激昂,尽情无字咏叹;文武场乐手紧贴唱腔,丝丝入扣,趁势助力;直让观众看得听得仄愣耳朵大张口;一但演员最后高音拔出,声振天宇,响遏行云;观众随即叫好声迭起,掌声如潮。那才叫一个美的享受,过足了戏瘾!
传统戏曲音乐设计,精心构建全本戏的整体意境,强调整个剧目的风骨神韵,追求艺术表达中情感、情绪的结合与渗透,推崇艺术表现的含蓄委婉,营造剧目各场次不同剧情的气氛,连接场次之间不同情绪的延续和过度,掌握协调全剧和谐、简约、适度以及平稳、匀称的渐进式节奏,体现了传统戏曲音乐独特的审美个性。
从这个角度讲,戏曲音乐至关重要,说它是戏曲艺术的灵魂,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