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刊

读书就是“读自己”

□ 张宇薇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阅读,通常带给我们两种体验。

一种体验是通过阅读暂时“逃离生活”。人一旦拿起书本,投入全部注意力去啃食文字时,外界的一切纷扰和喧嚣便渐行渐远。好像打开书本,公交车不晃悠了,火车上的嘈杂声不吵了,人声鼎沸的现实世界也变得安静了。当全身心投入到书本中去时,我们便成为了书中人的“旁观者”,如同身临其境般在“窥探”着他人的人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俨然短时间地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闷、烦恼与躁动,在书本世界里得到了一片难得的宁静。

另一种体验则是阅读帮助我们“回归生活”。从书本中抽离出来,我们的大脑也许会经历一次酣畅淋漓的人生思考,也许会收获一场思想认知的碰撞洗礼,也许脑袋空空什么感悟也没有,但不管读书是否在当下给予我们看得见的反馈,它都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或早或晚。人与人的际遇不同,但所处的困境大抵相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前人早已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读书就是帮助我们重新面对生活,对人生产生反思,以新的视角认识我们“自己”。

可以说,读书就是“读自己”。

归根结底,无论是哪种阅读体验,我们追求的不过是从书本中获得人生的真谛,勘破命运的不确定,认清真实的自己,看向更远处的光明。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这句诗告诉我们:离开了书籍和知识的滋养,人的精神会逐渐迷茫、失去方向。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世界是狭隘的,思想是被禁锢的,他蜷缩在方寸之地,走不出眼下的困境,也放不下过往的遗憾。而一个常读书的人,他总能跳脱出当下的窘迫与混沌,归于宁静和淡泊,奔向内心的桃花源。

我们读书,不仅是读他人的人生,更是透过这本书来读自己。当你读的书够多,你就能看到世界的多样,感受到生命的辽阔。就算前路茫茫,也能无所畏惧,勇攀这个世界的高峰,遇见最想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