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读书

苦读打底 乐读为魂

□ 王雅妮

刘老师在《追光逐梦书页间》中提到“读书分为苦读和乐读两种状态,苦读是主色调,用来拓展知识领域;乐读,就是快乐读书,在愉悦中提升学养。”是啊,苦读与乐读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成长的完整图景。在浮躁喧嚣的当下,重审二者的辩证关系,于治学修身尤为重要。

苦读是知识积累的必由之路。古代孙敬悬梁刺股,李密牛角挂书,现代学者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季羡林在牛棚中默背梵文……无不是以苦读为舟,横渡知识的汪洋。

苦读之“苦”,本质是与惰性的对抗。如今我们身处短视频时代,碎片化信息如浪花般冲击注意力,深度阅读所需的专注力成为稀缺品。但恰恰是坐冷板凳的定力,决定了思想的深度。苦读不是折磨,而是对心智的锻造,是在喧嚣中为灵魂修筑的避难所。

乐读之“乐”,源于对真理的热爱。乐读是超越功利的精神享受。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苏轼“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皆道出了阅读带来的纯粹愉悦。当我们为《红楼梦》的悲欢落泪,为《三体》的宇宙震撼,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瞬间感动,阅读便超越了一定属性,成为精神的支柱。

苦读与乐读并非对立,而是互为表里。现代教育提倡“快乐学习”,但不应误解为放弃苦读。正如围棋选手既要背记定式,又要在对弈中享受算路的乐趣。读书亦需在基础积累中培养兴趣,在兴趣驱动中深化积累。

当我们在深夜台灯下为一句妙语会心一笑,在清晨书页间为一个观点豁然开朗,便已懂得:苦乐交织的阅读之旅,正是生命最美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