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宋平安

背“烤”骄阳为城市“舒筋活络”

□ 本报记者 李亚芝

下午2点半,太阳悬在正当空。前一天的雨水蒸腾未散,热气包裹着永宁东路老旧小区管网施工现场,像个巨大的蒸笼。机器轰鸣声中,施工专管员宋平安的身影已出现在工地。这条道路必须在8月底开学前完工,工期紧张,他和工友们每天从清晨7点奋战到夜幕降临7点多,一刻不停。“抢工期的这些天,站着都能睡着。”宋平安说,只为道路早日畅通,让百姓出行顺心。

宋平安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着亮色反光背心,仔细摆放好“前方施工,请绕行”的警示牌。47岁的他,脸庞和脖颈被晒得黝黑发亮,汗水不断从额角滚落,滴进蒸腾的柏油热气里。最显眼的是他那双手——五个指关节像是嵌着黑炭,那是经年累月暴露在阳光下的印记。他因贫辍学,跟随同村人踏上建筑工地,近三十年的苦力生涯,将腰肌劳损刻进了他的身体。困顿中求变,他决心转型技术员。凭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和专业培训,宋平安拿起了技术的“刻刀”,从学徒、小工、大工,一路成长为技术骨干。如今虽不用拼蛮力,却仍要整天泡在工地,那双沾满泥土的胶鞋依旧日日踏遍工地,紧盯施工安全与质量,提方案,一直不停歇。

眼前这段道路铺设已近尾声,工人们正拆除围挡。宋平安细致地检查着:“收尾要干净,建筑垃圾得清走,不能给环卫工人添麻烦。都是受苦人不容易。”高温炙烤下,工地备足了绿豆汤和藿香正气水,这是对抗酷暑的保障。谈及吕梁城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宋平安黝黑的脸上泛起光彩:“吕梁一天一个样,你看这条路,再看那座楼,都有我们流的汗、出的力!”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自豪,这也是他常向孩子介绍自己工作的方式——用亲手参与建设的城市地标,丈量岁月的分量。

汗水浸透衣衫,宋平安跺了跺脚,试图震落鞋帮上干结的泥块,当被问及苦不苦,宋平安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只道一句:“虽然受苦,但生活嘛,就是这样。”没有豪言壮语,这句简单的话语,却如同他手中无形的刻刀,在烈日下、在时间里,刻下了一个普通劳动者对生活的坚韧理解——用汗水浇灌脚下的路,也浇灌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尊严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