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骄阳如熔金般倾泻而下,柏油路面蒸腾起扭曲的热浪。当人们在空调房中躲避酷暑时,市气象局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主任杜海旺和他的同事们,正踏着滚烫的地面穿行于各个气象观测场。深蓝色工作服被汗水浸透,专业仪器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他们弯腰检查设备的专注身影,构成了一幅动人的“高温坚守图”。
“全市300多套气象观测设备,就是我们的‘战场’。”杜海旺的话语带着几分自豪。他的手掌在发烫的采集器外壳上熟练操作,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个数据接口。“气象数据容不得半点差错,从电路板到通讯模块,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准无误。”
近日,孝义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多雨量融合传感器突然传输异常。接到报警时,天气预报已显示未来几天将有强降水过程。“雨量数据直接关系防汛调度决策,必须争分夺秒!”杜海旺带领团队火速赶往现场。
在高温下,一场与时间的较量悄然展开:上午10点,采集器电路板烫得无法直接触碰,他们用隔热手套小心翼翼地检测线路;中午12点30分,传感器金属外壳反射着刺眼阳光,团队成员轮换作业避免中暑;下午3点,经过5小时连续奋战,故障终于排除。此时,每个人的工装裤都已湿透,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当看到数据重新稳定传输时,所有的疲惫都值得。”杜海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这些数据可能就是守护群众安全的‘生命线’。”
气象保障工作没有“朝九晚五”,只有“全年无休”。杜海旺的团队随时待命——无论是正午的烈日炙烤,还是深夜的暴雨倾盆,只要设备出现异常,他们必须在6小时内抵达现场。“我们的监测仪器有30多种,每个参数都有严苛标准。为确保数据精准,团队每年完成80学时的专业培训,并对辖区所有的气象站开展严格计量核定。”杜海旺说,“现代气象是‘人机协作’的战场,智能设备再先进,也离不开人的专业判断。”
在杜海旺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张精密的气象监测网络正全天候运转。他们的坚守,让极端天气预警更及时,让防汛调度更科学,让城市安全多了一份保障。这些烈日下的“气象哨兵”,用晒得黝黑的面庞、磨破的工装和永远在线的责任心,诠释着新时代气象工作者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