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四年(公元前322),秦东征至平周(介休西),赵人南侵,魏人溃退南逃,秦赵瓜分魏西河郡,平周西北为秦军占领区,平周东北为赵军占领区,从此拉开惨烈的西河争夺战。赵国据点有中都、西都(孝义)、中阳、兹氏(汾阳)、离石、隰城(吴城镇)、蔺(柳林),而秦国则有平周、蒲阳(隰县)、石阿(石口)、务城(交口东)、吴王城(柳三交)等据点。
面对秦军强大攻势,赵武灵王年少,决定联韩抗秦,与韩王会于韩地区鼠(今灵石南),五年(公元前321)取韩女为夫人,实现政治联姻。八年(公元前318),韩赵挑起平周之战,以韩国败退结束。九年(公元前317),赵武灵王联合韩、魏,再次攻平周,大战数月,联军大败,赵军被杀八万人,血染汾水。十年(公元前316),秦军北伐赵,一举拿下赵国三城西都、中阳(汾阳阳城村)、中都(平遥),赵军退守兹氏。十一年(公元前315),秦军大败赵将赵泥(约在离石),河西义渠胡归秦。十三年(公元前313)秦将樗里子攻占蔺,俘虏赵国名将赵庄、吴豹。
面对战场失利,节节败退的局面,赵武灵王改变了策略,决定与秦军妥协。秦则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将战略重心放在韩魏上,有意联赵攻魏。根据历史信息推断,秦赵西河妥协划定新边界,秦将占领的离石、蔺、中都三城还给赵国,赵国承认西都、中阳、平周等地归属秦国,于是秦赵新界走向自东向西大约为平周北(界休)—中阳北(汾阳阳城村)—狐岐山(今中阳孝义界山)—离石南—蔺城南,大约相当于今公路线之汾介线—韩石线—汾柳线。此后秦赵北疆长期友好,无大战。
十六年(公元前310),赵武灵王视察秦赵边疆区,游大陵(今文水)山水,兹氏守将吴广前来拜见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一见如故,纳吴广之二女儿吴娃为后,也算是一种政治联姻。吴娃深受赵武灵王宠爱,并立其所生儿子为太子,《史记》将吴娃描写为赵武灵王的梦里情人。今出土文物铭文有“八年兹氏令吴庶”等字,吴庶应该就是吴广,时任兹氏令。吴广身世,根据《索隐》考证吴广是“舜之后”,追其本源当指吴氏起源于舜命吴回为祝融氏,吴回为吴氏祖先之一,吴广当与吴起家族有关。汾州过去有祝融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祝融城,在汾州府治西,相传祝融氏所居”,笔者认为遗址即战国兹氏城,乃吴起创建,地址大约为今考古命名的吕家坟遗址,笔者在其地见到大量的战国陶片。显然,兹氏已经成为赵国西部最为重要的防守据点。
秦昭王新立二年,秦赵边境稳定,赵武灵王产生复兴西北的愿望。他潜入山野,漫游西北,制定了向西北胡人地带扩张的战略。
十九年(公元前307),赵武灵王带领胡人大臣肥义,漫游西北中山、代、无穷等少数民族地方,一直西游到黄河才取道西河吴城东返,登上西河黄华山(今黄芦岭),北望辽阔的林海,南看秦赵对峙的西河,激情满怀,顿生河山飘零的感慨,决心胡服骑射,振兴赵国,于是留下了了著名的胡服骑射的典故。
在黄芦岭上,赵武灵王怀念先祖西得离石、皋狼(今方山),北攘林胡之功,而今秦国步步紧逼,感到这是他平生耻辱,一定要复国强兵将秦军赶出黄河之外,于是励志“胡服骑射”。笔者认为这段历史可称“黄芦明志”。赵国君臣在黄芦岭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赵武灵王的大臣乃来自胡地的楼缓、肥义,众多的反对者当然是中原王侯。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思想根源在于子夏西河儒学,他说:“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赵武灵王赞美卜子夏西河设教帮助魏文侯强大的历史,认为卜子夏改变了西河旧俗使得戎荒之地服习华夏,认为卜子夏可以离开中国离群索居于西河,成就一番伟业,我赵武灵王为什么不能独立倡导胡服骑射!他认为卜子夏离开鲁国来到西河,这是讲究礼教的儒家都不能禁止的,孔子圣人也不能责怪的事情。
赵武灵王陈述胡服骑射的目标在于:赵国“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显然,胡服骑射的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抗秦,而客观上胡服骑射的结果却让赵国疆域向北拓展,拥有了大面积的北方游牧部落领土,使长城内外从此融入华夏,天下大同。
(参考资料:《史记赵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