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 秋
□ 雷国裕
朋友送来一袋青皮核桃,趁鲜吃了些,把剩下的去皮晾晒在阳台和卧室的飘窗上。阳光照在黄褐色的核桃上,一个个光洁圆润,透着丝丝香气。用手掌翻动抚摩,就好像抚摸新生的婴儿,满满的喜悦和希望。
今年年景好,核桃又获丰收,且价格回升,林农无不喜上眉梢。照例,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买卖、品尝核桃的景象,有的还远销国外,赚回大把外汇。据林业部门的同事讲,家乡有四分之一近十万人从事核桃产业的种植、管理、生产、加工、销售,说富民强民产业实不为过。而透过窗户,远处的大片玉米地,正随着收割机的“突突”声,玉茭棒犹如鲤鱼跃龙门,一一落入紧跟的三轮车内,而高高的玉米秸秆正被粉碎,厚厚一层铺在黑色的地面,等待稍后的旋耕机将其“化作春泥更护花”,在生命的轮回中实现价值翻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收秋的节拍,就在这和煦的阳光中徐徐铺展开来。
“三春不如一秋忙,收不到屋里不算粮。”早年,收秋全靠人工劳作。抓住晴好天气,一家人齐上阵,有时还要顶着星光连轴转。割了玉米辗豆子,起了红薯打谷子,一连半个多月,田里院里,到处是人欢马叫,沸腾一片,连空气中也弥漫着紧张忙碌的气氛。收获时节,一般集中在中秋节左右,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往往午饭就吃在地头,啃几个甜甜的月饼,泡一杯浓浓的茶水,稍事休息一会,擦一把额头的汗珠,便又弯腰低头,或掰或割或摘或捆的忙乎去了。他们只要望着眼前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景象,便心花怒放不知疲倦,畅想着丰收后娶媳嫁女,起房盖舍,办妥人生的种种大事。不去想也不敢想,丰产不等于丰收,丰收不等于增收的懊恼事赔钱事。他们一如既往地深爱着土地,精耕着土地,哪怕遇到灾年欠收,也务必颗粒归仓,“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
那时真是“自给自足”,地里种的足以保证全家人一年的吃喝。我呢,放学之余或是周日,自然就加入收秋的行列。割玉米,先要钻进玉米地里,躲过那些干枯但还略显坚硬的枝叶,防止划破手臂,把玉米棒子一个一个掰下来,堆成一小堆一小堆,然后用镰刀自根部割断秸秆,放倒在一旁,把玉米棒子装上马车先行运回院里,堆在一旁。然后再去谷子地,用一种特制的小刀,把谷穗一一切割下来,装进布袋,同样运回院里。还有黄豆、绿豆,高粱、红薯,以及辣椒、萝卜、胡萝卜等等,一一堆放指定地方,此时的院子变成哂场,挤得满满当当,亳无插足之地。一家人按照奶奶的安排,把高粱穗码在屋檐下,把玉米棒子拴在柳树干上,把辣椒铺在鸡窝顶部,腾出大片阳光直射的地方,把黄豆、绿豆依序铺开,用碾子碾,用“帘耙”打,先把黄豆、绿豆脱壳后,再进行其它作物的处理。虽然有时尘土飞扬,弄得浑身鼻脏兮兮的,但手捧黄灿灿的玉米粒,绿荧荧的绿豆粒,红通通的高粱粒,所有的苦累都会一扫而光。息缓之际,母亲会将一盆子纯熟的红薯端上来,有黄色的,有嫩白的,闻着香,吃着甜,连皮带肉大口咀嚼,那滋味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有一年,天有不测,阴雨连绵不绝,田里积满雨水,高粱穗长着就发了芽!农作物绝收已成定局!农民欲哭无泪,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祈祷云开日出雨止天晴!不得已,擦干眼泪,用抽水机往外排水,把雨水浸泡的高杆作物全部喂牛喂马,作了饲料。一季绝收,收成全无。许多家庭困难重重,不得不外出打工,赚些过年的零花钱。又一年,初冬,一场突如其来旧的大雪,毁掉了家乡数千亩大白菜,一夜之间,许多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痛哭声,诅咒声,不绝于耳。这是我记忆深刻的两次天灾,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打击了人们对农业一以贯之的信赖。一直以来,我都十分钦佩和尊敬农技人员,是他们的辛勤和智慧,改造了新机具,改良了新品种,改进了新技术,使得农民不仅解除了繁重的体力活,也使农业生产效率倍增,抵御风险能力更强。天灾面前,他们挺身而出,泥里来雨里去,深入现场悉心研究,不断探索解危纾困的途径,提振农民应对灾害的底气和信心。
前不久,参加了农科部门组织的衣业科技展示观摩活动,令人眼前一亮,视界大开。这里有专为汾酒酿造提供优质原粮的汾酒一号、二号、三号高粱,有抗倒伏,亩产超一千公斤的太育9号玉米,有抗病抗害高产的晋汾107谷子……极目四望,郁郁苍苍,琳琅满目!饱满厚实的谷穂垂下头来,硕大俊郎的玉米棒傲姿诱人,子粒丰满的高粱穗直指苍穹………到处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而且,谷子采用穴播技术,省却了间苗的诸多劳苦。绿豆引进汾绿豆5号的新品种,即使成熟发黑,豆荚也不会爆裂,避免了粮食损耗。扎根一米多深的长山药,也有了专用挖刨机,人力人工大大减少。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一气呵成,带状种植达到一亩抵两亩的效益。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无人飞机喷洒农药,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更一步提高。行走田间阡陌,聆听着科技人员如数家珍的解说,我为农民之幸农业之幸感到由哀的高兴。科技点亮生活,科技铸起希望的田野,正一点点由蓝图变成现实,置身其间,美不胜收,美美与共,美不言喻!
俗话说: “人养地,地养人,锄头底下出黄金。”愿家乡年年秋收如画,农人岁岁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