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庄的“生态观”
□ 马明高
来到汾阳贾家庄不知有多少次了。总是觉得每次来,每次都会感到它有新的变化。
贾家庄人爱琢磨,有胆识,总是对美好的生活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向往和坚忍不拔的追求。贾家庄人最早是在1997年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园的想法。贾家庄人一开始的“生态观”很朴素,就是要过上富日子、好日子。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尚风行“土地下户”“个体单干”。第二代当家人邢利民在坚守“集体经济”不动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行了“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管理办法,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带领群众大办集体企业,全村人集资出力,历经18个月的艰苦鏖战,把外人预算投资5800万、建设周期不下3年的特种水泥厂,仅仅花了3000万就建成了。经过数年的励精图治,特种水泥厂迅速成为贾家庄村的支柱产业。从此,这里变成了一块富得流油的土地,被树为全省小康示范村的标杆典型。但是,在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特别是在管理特种水泥厂的过程中,邢利民发现,必须要注重绿色环保,否则,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行。1997年夏天,他到云南出差,发现云南自然生态旅游特别兴旺。一下子,“自然生态”的理念就上了他的心。从云南回来,他马上召开党员干部会,和村两委班子的人一起研究讨论,做出了全村人都想不到的决定,要建设“贾家庄生态园”,而且要逐步关停产品供不应求、正大把赚钱的特种水泥厂。人们都想不通,说这是要干甚哩?邢利民掏出心来,向大家解释,关掉水泥厂谁都心疼,可每天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人们不说话了。他说,生态很重要,我们要建贾家庄生态园,要把赚来的钱花在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上来,今后还要努力打造高标准的文化生态旅游村。1997年秋天,贾家庄生态园工程就正式上马了。把过去的两座砖瓦窑和养鱼场的废地,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大改造、大扩建、大绿化、大美化。1999年8月,贾家庄生态园正式开园。原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亲自为生态园剪了彩。一开园,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每天考察、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仅两个月就先后接待游客40000多人,直接经济收入15万元。不仅引来了外地的游人,关键是安排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200多人,村里年老的、病弱的和妇女们都有了活于,摆摊的、卖饭的、做小吃的,村里一下子就发展了25个个体饮食摊点、10个游乐玩具、旅游纪念品销售点,增加了各种大小旅游运输车20多辆。
2017年年底,第三代当家人邢万里以全票当选了贾家庄村的党总支书记。其实,他在更早的时候,已经参与上了村里的事务。上过山西大学,又在外面闹荡创业挣了钱的邢万里,认为文化才是“生态观”里最重要的东西。他为了把生态园里的文化体育广场真正做活做强,不花村里一分钱,自己倾其全力投资把北京生存岛文化传播公司的拓展培训项目,引进了贾家庄,落地生根。每年有上百个团队、近万人来这里参加活动,不仅公司自身有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动了贾家庄村相关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邢万里和贾樟柯是“发小”“玩伴”。他把贾樟柯这张蜚声国际的“名片”,招回了村里,丰富了贾家庄的“生态观”,从2017年8月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七届“86358贾家庄电影短片周”活动,每年都会很多国内外的年轻导演,带着他们新摄制的作品,来贾家庄观摩交流,学习提高。2019年5月,首届“吕梁文学季”在贾家庄盛大开幕,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纷涌贾家庄,在这里目睹莫言、余华、苏童、叶兆言、梁晓声、李敬泽、西川、于坚等著名作家、诗人的讲演风采,在“种子影院”看电影,在“浪潮书店”看新书,在文化广场看晋剧,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充满了“文学”的日子。
第一届“86358贾家庄电影短片周”,我有幸被聘为评委,参加了影片观摩活动,我在这里小住了一周。2019年5月的“吕梁文学季”,我有幸被选入五名“文学作者”之一,参加了全部活动,又在这里小住了一周。活动之余,我抽清晨和黄昏的时间,在这个美丽的小乡村逛了个遍。腾飞路、村史展览馆、益智图书馆、马烽纪念馆、贾街、汾州民俗文化园、汾州食府、生态园、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等,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工业文化创意园里的“作家村”。
贾家庄与作家似乎有着一种特殊而深远的情缘。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之际,贾焕星、武士英、宋树勋、邢宝山等第一代共产党人,带领贫苦百姓,成立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百把镢头闹革命”,“改碱治水拔穷根”,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郭沫若来到贾家庄,挥毫题词,“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举在汾阳”。马烽、西戎等“山药蛋派”作家,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长期蹲点贾家庄,与村里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词人乔羽来村里深入生活,写出了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贾家庄人怀着对文化、文学和作家的敬畏之心,竟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冯玉祥、费正清、林徽因、梁思成、万德生、卫天霖等海内外文化名人在汾阳峪道河寓居过的六座民国式“洋楼”别墅,一比一复制到贾家庄,建成全国第一个乡村“作家村”,热忱欢迎全国的作家们到这里体验生活,创作佳作。
在这次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暨“新时代和美乡村”主题实践活动中,我又一次来到贾家庄小住。我要看看现在贾家庄的“生态观”里,又有了什么新内容、新变化和新发展。
我们参观了村里新新建的观宇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看到火红的全氧窑炉里,一只一只造型典雅的玻璃酒瓶,经过火与光的热烈锤炼,徐徐而出。看到一只一只白色透亮的玻璃酒瓶,经过喷釉流水线,变成了一只一只黑漆发亮的散发着古雅气息的酒瓶,仿佛陶瓷瓶一样的质感,再经过烤花流水线,那些精美的红黄金色套色的“汾酒20年陈酿”的字迹花纹,一一仿佛刻在了酒瓶的上面,然后加盖、打包、装箱等等,都是那么的行如流水。工人们都是坚守各自的岗位,全心投入,一丝不苟,认真工作。负责人告诉我们,这是杏花村汾酒开发区的包装材料制造配套企业,2020年8月28日建成投产,拥有先进的全氧窑炉、自动拌料系统、制氧站、喷釉线和烤花线,日产玻璃瓶20余万只,深加工能力每天40000只,实现年产值3.5亿元,安排就业村民500余人。我们参观了村里的杏花村酒业集团的粮储有限公司。看到一个又一个白色的、高大粗壮的酿酒高粱储存仓,拔地而立。负责人告诉我们,分两期建设的10万吨储存仓,已经于2022年9月投入运营。他们通过“粮食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采取订单种植、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利用自身仓储及省内规模最大烘干塔的优势,为村民提供耕种管收、粮食检验、烘干、加工、仓储等一站式现代服务。
我知道,邢万里上任党总支书记后,以“酒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贾家庄清光绪年间就有“厚德昌”酒坊,上世纪60年代,村里又把多种经营搞得红红火火,开办了粉坊、豆腐坊、酒坊、油坊等“八大坊”,当时的“脑袋红酒”就很受欢迎。这几年,他们酿造的“盛世贾家庄”、“贾家庄20年陈酿”等酒,2019年荣获“第20届比利时国际烈性酒大奖赛”全奖,还有新酿造的“中国庄园白酒”已经成为山西白酒的新品牌。现在又有了粮储公司、观宇玻璃制品公司、创意包装公司,更是如虎添翼, 成为白酒一条龙全产业链。现在,贾家庄农业、文旅、酒业、培训,几大板块,齐头并进,至2022年底,经营性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2.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2万元。
我们参观了贾家庄和山西农业大学合作的“山西省现代农业油料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基地”。我望着广阔无垠的绿色田野,望着一片又一片丰收在望的红高粱、饱满谷穗和玉米,望着一排又一排已经成熟发黄的毛豆、琬豆、绿豆、查豆,望着一垅又一垅的绿油油的花生、蔍麻,望着一块又一块的生长旺盛的各种中草药基地,呼吸着已经久远久远的新熟的各种粮食作物的清香气息,在地边的“梦泉”石台前,弯下身子,用手掬起一股清凉清凉的泉水,俯首喝下去,那个人间清爽真是美得不可言说。再看清溪渠边,几个乡村少年正在清洗自行车,亦是清纯美妙不可言。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小的时候,夏季黄昏时分的乡村故土,心里顿感亲切、温柔、湿润和甜蜜。缓缓站起身来,抬头远眺蓝天白云下的广阔田野里,一行行高大笔直的绿树,一条一条宽阔平坦的田间小道,把大地装饰得更加美丽,更加富有生气。这可真的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啊!
我们进村入户,和村里小四合院里的老大娘、老大爷们聊天忆旧,细说村里的新变化,“村庄改造”,升级村容村貌,投资上千余万元,开展大暖供热、污水管网改造、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环境整治、乡村景观绿化美化,一天一个样;“旅游升级”,正在将现有的4A级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真正实现“旅游让生活更美好,旅游让百姓更幸福”。
我们深入村里的幼儿园、小学校、初中学校和职业高中,和教师们座谈,和校长、教导主任交流,倍感欣慰和感动。清晨里,我们在工业文化创意园里散步,望见新建的山西电影学院那一盘又一盘银色电影胶片铁盒式的教学大楼,已经高高耸立起来。一起散步的汾阳文友们告诉我们,工业创意文化园西面的山西大学杏花酒学院,也已经破土动工。我真的是为贾家庄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全中国目前少见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的乡村之一。
离开贾家庄之前,我又一次漫游了贾家庄生态园。登上6米高的9级台阶,只见园内鸟儿欢叫,花儿盛开,一片树木葱绿之中,亭台楼阁耸立其中,顿感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走过又宽又直的“正阳路”,畅游花卉园、葡萄园、农业科技园,直逢迎宾大瀑布,游览文化体育广场,环绕占地33亩的“福泽湖”,在“福寿路”上散步,右侧是666米曲阵道沿种植999棵柏树的“九曲柏林园”,园内依次为读书宫、理想宫、进取宫、奋斗宫、修养宫、幸福宫、天才宫、戒己宫、长寿宫等9个宫,绕出来后,来到湖水码头,是三星殿、植物园、“天下第一根”的老树根,前面就是又宽又长的“康庄桥”,在这里,可以仰望耸立龙山顶的如椽“笔塔”,高27.5米,上有人民作家马烽亲笔书写四字,“文运昌兴”。
出了生态园,见贾家庄的大街上人来人往,两旁的商铺小摊,各种各样的吃食和日用品,繁茂旺盛,丰富多彩。只见一排排、一行行路灯灯柱上,镂空镌刻着贾家村的治村格言,“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我想,这就是贾家庄人最朴素、最直白、最理想、最感人、最恒久的“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