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丽霞
“我们那会儿高考根本不存在送考,大人们都忙着种地呢。”今年51岁的吴玉斌回想自己当年高考时感慨地说道,那时考生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参加高考,自己去自己回,近的有几里地,远的有几十里地,大家都是这样。
“我是1993年参加高考的,我学的理科,那时的高考还在7月的7、8、9号这三天考试,需要考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总共七门课,总分710分,课程量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当时候的政策是包分配,毕业后会根据每个人所学的专业,对口分配到政府部门或者国营企业,比如营煤矿、电线厂、五金厂、红旗服装厂等地直接就业。我当时考上了山西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学校,学的专业是经营销售,毕业之后就被对口分配到了离石区农机局监理站,也就是现在的离石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机安全监理站。”吴玉斌回忆着1993年的高考,“我们是公费,考上之后,我们每年只需要交190块钱的学费,国家还会每个月发36块钱的粮票补贴,国家基本上负担了所有的费用。”
“‘包分配’让高考的‘含金量’变得很高,因为有分配政策,那时的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吴玉斌告诉记者,“当年我们村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我在离石贺昌中学读的书,我们一个班有60、70个人,考上了5个,这还算考的比较多的。我们那一届总共有10个班,也就是600、700人,全校总共才考上26个人,那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竞争相当激烈啊。”
谈及现在的高考政策和高考环境,吴玉斌表示,“对于90年代初的高考来说,填报志愿可以选择的学校比较少,毕业即就业,也没有选择的空间,相比较现在来说,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个人成长成才提供了很多机会。选择性也很大,只要愿意努力奋斗,命运就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希望大家能珍惜现在这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