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文旅产业大文章
高家塔村的旅游“打卡”地标。
景点设施日益完善的开阳村。
刘少伟 摄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在保持村落原有格局肌理的基础上,我们围绕烟火开阳·乡村慢生活休闲体验主题游览这条主线,设计了游客中心、配套服务的公共空间,水岸市集、山居小院的村落空间以及黄河滩营地、枣林营地的水岸空间三大空间,加上村落标识、人居环境改善等配套工程,全面融入吕梁黄河精品乡村示范带,力争将这份乡村烟火气传递出去。”11月14日,在临县曲峪镇开阳村,村党支部书记郭建强站在村委大院前的旅游公路上,指着路旁正在完善的旅游标识牌告诉记者。
开阳村位于临县曲峪镇,村落依山傍水而建,风貌质朴自然,著名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横贯南北,是中国红枣之乡核心所在地,还拥有被称为“百里画廊”的黄河水蚀浮雕。近年来,该村积极构建“红枣产业+旅游文化”模式,有效促进了全村群众经济收入的增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2023年,成为全市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村以来,该村投资数千万元,启动建设开阳生活市集、开阳书院、水岸亲水平台等在内的烟火生活市集区,开阳黄河家宴、黄河美食小院、开阳枣花小院等在内的山居美食院落区等乡村旅游项目,奋力把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红枣文化,打造升级为资源丰富、产品优质的文旅产业。
开阳村是临县全力推动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一个代表。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临县还是革命老区、资源富区、发展新区,境内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沿黄一号”旅游公路纵贯南北近百公里,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碛口古镇、义居寺景区。有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3个中国传统村落,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大度山、紫金山、汉高山等名山,近年来,已初步形成以碛口古镇为核心,辐射沿黄河、沿湫水河“一心两带”的文旅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建成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件大事要事之一后,临县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调研,依据“一心两带”格局,确定了碛口镇高家塔村、李家山村、西湾村、寨则山村,曲峪镇白道峪村、开阳村,林家坪镇南圪垛村、薛家圪台村及三交镇双塔村等18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该县县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现场实地调研、指导督促,详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分析研判。还派出3名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工作人员到曲峪镇开阳等村组包联指导协助相关工作,定期召开调度会议,对项目实施方案、进度等进行督促把控,形成了县委书记亲自抓、镇党委书记主抓,包联领导指导抓落实的工作体系,有力地推进了项目顺利推进。涉及建设任务的各相关乡镇党委政府也纷纷成立起乡村旅游重点村项目建设工作专班,选调精兵强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各旅游重点村成立由“两委”干部、优秀党员及群众代表组成的协调小组。所有人员全部进入工作状态,分工明确、分兵把口、分线配合,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目前,全县乡村旅游重点村项目整体进度已达94.33%,不仅带来了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和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还推动了以青塘粽子、开阳红枣等为代表的乡村产业的强势崛起,在此过程中,更多的群众实现了就业增收,还在“建设文明乡风,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的熏陶中,推进了移风易俗,引领了文明新风。
随着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项目的快速推进,临县开始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道路、停车场、休息亭等设施;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加强对农家乐、民宿、导游等旅游从业者的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的旅游宣传推广,提高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各项更为细致的工作纷纷被纳入工作计划之中。
“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为契机,我们将坚持发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加快文旅产业改革升级,在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业态完善上持续发力,做活文旅产业大文章,激发富民强县新活力。”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临县县委书记范亮珍表示。